「學這些要幹嘛?以後會有用嗎?」
當你拿起一本書、參加一門講座、報名一堂課程時,
會不會有朋友在你耳邊說出這樣的話?
這句話偶而會聽到別人講起,
甚至有時自己腦中也會冒出。
從演化學來看,
人的大腦會想發懶、放空是有理由的。
因為大腦是演化而來,
在遠古狩獵時代,
人類所有的精力都是要留下來捕獵、逃跑和爭鬥,
哪會給大腦耗費那麼多能量在學習上,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活下去。
而到了現在,
古老的基因仍佔據控制著我們的思維,做出反射性的思考,
如果你順從大腦的思考,
那很可能就停止了學習。
況且,當你聽到別人說這句話時,
很有可能內含這兩種意思:
1.我完全不想學習,但我看你那麼認真我會怕,我希望你不要繼續學
2.我要說服自己學習是沒用的,這樣我才能為自己的偷懶合理化
有些人學習只在求學階段,
進了職場後就停滯了下來,
還是老話一句「不進則退」,
你沒進步,就意味著你在退步。
最後,你聽過「1萬小時定律嗎?」
簡單說就是有人提出了要成為一個專家,
需要持續練習1萬個小時。
但現今,有人提出了「1千小時定律」,
主要是說人們透過持續學習可能已經在某個領域中累積了9千小時,
而當一個機會到來時,
你可能只需要再把剩餘的1千小時補足即可,
不用從頭開始學習。
「學這些要幹嘛?以後會有用嗎?」
下次當你再聽到這句話時,要跟自己說:
1.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收獲與樂趣,重點在於體驗,不在結果。
2.學習是種累積,你永遠不知道何時用的到,但當機會來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準備好,而不是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還有,如果你覺得看我的部落格也有收穫的話,歡迎常光顧囉!
連續假期不妨拿本書好好閱讀吧!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