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小教室第37堂:理出數字背後意義

---------------------------------------------
【好康插播】「GoingBus」,提供價格近乎對折的影音平台帳號合租服務 <<了解更多>>
---------------------------------------------

營運每天要做很多「干預」,
辦活動、發送EDM、簡訊、站內通知、社群操作等等,
事情可能又多又雜,
往往很容易忽略的每件事情的成效與意義。

 

舉個例子,
最近在和朋友聊天,
他提到搭配一檔活動針對流失用戶發了一封EDM,成效不錯。

 

我就問他:「你指的成效不錯是指甚麼?」
他說:「開信率有7%左右。」
我又進一步問:「所以過往開信率都低於7%嗎?先前有發過類似受眾,成效好嗎?這7%後續的轉換如何?跟未開信的用戶比轉換好嗎?」
「......」

 

其實這樣的問題蠻常發生,
包含我自己在內,
有時候事情一忙,
看到數據時也忘了去理出數字背後的意義。

 

因此,
想藉由這篇文章提醒自己也分享給大家兩個重點作為理出數字背後意義的撇步:

1.善用比較

單純一個數字很難判斷好壞,
一定要善用比較來釐清該數字的意義。

(1)自己跟自己比
如果是一個穩定的數字,例如日付費比好了,干預前與干預後就能清楚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如果沒效果就要進一步看絕對值到底有沒有變化,一步步釐清問題。

(2)自己跟別人比
有收到信 vs 沒收到信、有打開信 vs 沒打開信、參加活動 vs 未參加活動等,
把有被干預與沒被干預的用戶做比較,才能知道手上握有的數據到底是有效還是沒效。

(3)A/B test
現實的營運環境充滿了變因,即使有做比較,在時間、受眾等各項觀測數據都不斷變化下,難免不夠精準與客觀。
因此A/B test就能夠解決上述的疑慮,同一群受眾在隨機分配下,在同一個時間進行不同干預,由此去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兩邊成效為何。


2.確定目標

比較歸比較,
但務必要記得做這個干預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回到我和朋友對話中的開信率7%這件事情來看,
先假設經過一輪比較之後,
「開信率7%」成效的確是好的,
但下一個問題是:「所以開信率7%,有幫助你達到目標嗎?」

 

如果是搭配活動針對流失用戶發EDM,
那目標就是「喚回」這件事情,
因此開信率7%就要再進一步去看,這7%有開信的用戶,喚回的比例有比沒開信的用戶高嗎?

 

如果有,
是不是要擴大受眾?想辦法提高開信率?或是用更精準的溝通方式接觸受眾(例如簡訊)?

如果沒有,
是受眾出問題?文案不吸引人?還是內容太無趣?

 

因此光回答出「開信率有7%左右」是完全不足以作為任何營運後續判斷依據,
不但缺乏比較,甚至還跟目標脫鉤。

 

營運如果沒有進一步理出數字背後意義,
那我們做的很多干預可能最後只是「為了做而做,卻不知道為何而做、如何更好。」
甚為可惜。

以此篇文章警惕自己,也分享給各位。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

---------------------------------------------
【好康插播】「GoingBus」,提供價格近乎對折的影音平台帳號合租服務 <<了解更多>>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檸檬果糖 的頭像
    檸檬果糖

    玩遊戲不難 ● 做營運好難

    檸檬果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