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文章分享】如何選擇適合的電子郵件歸因期間

在我們的營運工作中,
做好「成效分析」已經是一定要具備的認知與技能,
每次舉辦的活動、發出的電子郵件、簡訊都要能夠知道最後為公司帶來多少成效。

在做上述的數據分析時,
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歸因期間」究竟要抓多少天,
所謂的「歸因期間」就是「可用來宣稱點擊或曝光所帶來人數或營收的時間段」
歸因期間究竟要抓多長可能每間公司、每檔活動都不盡相同,
這「How to Choose the Right Attribution Window for Email」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電子郵件的歸因期間。

內容提到為什麼要慎選歸因期間?
因為抓得太短可能會導致分析錯誤;
抓得太長可能跟其他活動重疊導致數據失真,
因此文章認為比較好的作法是依照各種情境來抓歸因期間,例如:

●以活動周期區分:

例如活動與活動銜接的時間是 7 天,每次活動都會發 EDM,那這時候 EDM 的歸因期間就抓 7 天,避免把下一檔活動的成效也算入上一檔內。

●以事件時間區分:

如果該 EDM 是主打一個極短時間的活動(例如:當天的球賽),那歸因期間可能就只需要抓到球賽結束即可

●以渠道特性區分:

以每個訊息發送的渠道特性來決定歸因期間,例如:

EDM、簡訊、臉書的 Message ,雖然大多數的人收到會立刻點開,但也有些人可能放個幾天才會開,因此歸因期間可以抓長一點;
推播通知通常收到就會打開,如果都不看的話,通常用戶到晚上時也會全部都滑掉,因此歸因期間可能就只有12-24小時;
APP 內的彈跳視窗是以較破壞用戶體驗的方式來引導點擊,因此歸因期間甚至短到用會話期間(session)做分析。

●以用戶情境區分:

例如如果今天是服裝電商,可以預期大部分用戶看到 EDM 後決定購買的時間可能是 1- 2 天內;
如果是家具電商的話,那預計大部分用戶看到廣告後後續還需要討論、比價、等領薪水等等,因此歸因時間需要拉長到 2 周。

●以歷史數據區分:

如果上面以用戶情境區分覺得太主觀的話,
那就是要再透過歷史數據、用戶訪談等幫助我們確認其歸因期間是否合理。

文章提到如果歸因期間依照各種情境浮動的話,
缺點就是短天數的轉換率通常會比較差,
而長天數的因為有更多時間來收集數據,
因此成效會比較好,
但不代表它一定是成功的活動。

所以這邊很有趣的結論來囉~
最後作者建議方式是把歸因期間固定下來,
例如 EDM 統一歸因期間就是 3 天,然後以此來持續記錄與優化。

看了一圈下來有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覺,
怎麼一開始洋洋灑灑的分享了一堆做法來抓歸因期間,
而最後給出的結論卻是簡單粗暴的 3 天。

但就我來看,
我其實可以理解作者的思路與建議,
因為他想表達的意思是不要過於拘泥歸因期間,
這沒有標準答案,
重點是要有行動、有紀錄、有覆盤,
如此才能讓看似簡單的 EDM,發揮其最大價值。

分享給各位!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檸檬果糖 的頭像
    檸檬果糖

    玩遊戲不難 ● 做營運好難

    檸檬果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