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表述一段語句時,背後的心態是難以讓外人捉摸,
一句「報告做好了沒?」
對方當下的心境可能是關心、可能是提醒、可能就是隨口問問,
如果接收者過度解讀對方表述時的背後心境,
不但「自己傷害自己、也默默記對方一筆帳」。
現在職場環境上,
越來越常使用通訊軟體做為交流主要工具(line、slack、email等),
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反而減少,
尤其在疫情期間大家WFH下,更容易造成誤會。
因為文字是冰冷的,
很容易有「Key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發生,
朋友之間的對話還會夾雜表情符號、貼圖來表達當下心境,
但職場間的對話往往強調簡潔扼要,
如果心態不夠堅強的話,
很容易自己把自己刺的滿身是傷,
躲在角落默默舔拭傷口時,
對方根本不知道你在痛什麼。
因此今天分享一個很好用的思維模型,叫做「漢隆剃刀原則」,
「漢隆剃刀原則」的核心概念就是 -- 「如果能解釋為愚蠢的,就不要歸咎為惡意。」
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得到APP」上,
那時候覺得非常新鮮,因此記憶深刻。
這邊的「愚蠢」可以有很多延伸涵義,
例如忘記、無心、懶惰、隨便、做錯等等,指的是大概率事件,
而其中惡意的出現反而是小概率事件,
但我們卻常常往對方是帶有惡意的模式去思考。
「他說這句話,是不是想害我出糗。」
「他這樣講,是不是覺得我很笨。」
「他一定想弄我才會這樣」
因為錯誤的思維,
有可能讓自己在應對進退上多了許多不必要的情緒性字眼或舉止,
而進入自證預言與惡性循環,
最終造成不必要摩擦與誤會。
以營運工作來說,
跨部門協作是非常常見的事,
想要完成一個企劃,需要老闆支持、技術支援、行銷宣傳、客服後援等等,
各部門都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因此合作上難免會有意見衝突或方向有所牴觸的「走心」時刻,
這時我就會想到「漢隆剃刀原則」,
不斷提醒自己「如果能解釋為無知的,就不要歸咎為惡意。」
這原則背後的基礎思維就是:
一、不要預設立場,不要有那種技術就是不懂營運的業績壓力、行政就是幫業務處理大小屁事的先入為主想法
二、大家都只是想把事情做好、讓公司更好,沒有人一上班就是專門在搞破壞、挑撥離間、到處嘴人
三、認知自己有「無知」的地方,沒搞懂是因為自己在「愚笨之牆」內,有些事超出認知邊界,要虛心求教
當自己能理解「漢隆剃刀原則」後,
很多的應對就會處理得更冷靜,
以我自己經驗來說,
事後相處的確就會發現對方真的是「愚蠢」,而非「惡意」。
雖然本週要補班,但還是週末愉快!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商業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