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看完了 Netflix 最新台劇《童話故事下集》,
是一部圍繞廣告女宜玲(柯佳嬿飾)與理工男學友(劉以豪飾)婚姻生活的愛情喜劇。
劇情描述宜玲從小在原生家庭就扮演母親的角色,
擔任「照顧者」來負責三個弟妹的生活起居。
而學友則是是在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下長大,
家中大小事完全不用操心,
是個典型的「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媽寶。
兩人因為一場車禍相識並步入婚姻,
但終歸相愛容易相處難,
生活中的茶米油鹽醬醋茶逐漸磨去激情,
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期待讓兩人產生摩擦與心結。
但我覺得很棒的地方是,
雖然兩人歷經了許多風波,
像是婆媳相處問題、生活習慣差異、精神出軌、想生小孩卻不孕、小三介入等,
但最終他們透過坦誠溝通,
理解彼此的需求與問題後,
願意跟對方繼續走下去,
讓這份愛得以延續。
整體劇情或許有些誇張搞笑(跟子宮對話是哪招),
但算是蠻中肯的點出伴侶在相處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不僅是部喜劇,
也值得我們從中思考關係的本質與經營方式。
這邊不探討劇情,
而是藉由影集分享一個概念 -
在 YT 啟點文化中談到「關係有三個階段」,分別是:
#彼此投射
#建立容器
#收回投射
以下是對這三階段的簡單解釋:
(#啟點文化等相關連結放留言處)
▌第一階段:彼此投射
這階段屬於關係初期,
雙方會將自己的期待、渴望或未解的議題投射到對方身上。
例如,
我們可能會覺得對方完美無缺、剛好補足自己的缺陷,
或者把對方想像成自己內心深處想要的樣子。
既然是投射,
因此這個階段就會對對方有很多期待,
當現實與投射的形象開始產生落差時,
就會帶來失望或衝突。
▌第二階段:建立容器
這個階段會開始進入更真實的相處模式,
當雙方開始看到彼此的缺點與真實面時,
開始嘗試找到一種能夠包容彼此的方式。
這裡所謂的「容器」指的是心理上的空間,
讓彼此可以在關係中安全地展現自己而不必害怕被批評或拋棄,
簡單說就是對方「#接得住」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而要怎麼建立並擴大容器的方式就是「#互相核實」,
意指雙方都能明確表達情緒、需求與期待,
且都願意聆聽並肯定對方感受。
當彼此都能有意識地進行互相核實時,
這關係的容器才有機會逐漸擴大。
▌第三階段:收回投射
這階段是關係最成熟的狀態,
雙方意識到自己在關係中的投射,
並學會負責任地收回這些期待。
也就是不再把對方當成自己的「救贖」或「問題來源」,
而是認知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了解對方不可能滿足自己所有需求,
開始學會自我滿足,不委屈,也不將就。
此時,
關係中的情感依附變得更健康,
雙方減少彼此的控制與依賴,
開始有更多個人成長的空間。
伴侶的關係不再是「彼此缺一不可的半圓」,
而是「兩個獨立但相愛的人」。
愛也從 「我愛你,因為你完美」
轉變為 「我愛你,即使你不完美」。
---分隔線---
總之,
關係三個階段的一個是從「#理想化」到「#真實接納」的過程,
而絕大多數的關係都死在前兩個階段。
要馬就是第一階段發現對方與自己的期待出現落差後選擇分開再繼續找下一個「對的人」,
不然就是第二階段選擇錯誤的溝通方式(冷戰/情緒性字眼/隱忍)處理讓關係越磨越薄。
所以說為什麼當一個「成熟的人」很重要?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期待得要自己滿足,
伴侶並不是來填補自己缺失的那一塊,
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時,仍選擇彼此。
想想這是多難做到的事情,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接受幻想破滅,
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建立容器,
更不是每個人都想當成熟的人。
明白了關係三階段後再回頭看《童話故事下集》,
就能看到宜玲與學友其實是慢慢往第二階段的「建立容器」在走,
試圖找出雙方接受的邊界並且慢慢擴大。
最後,如果我們懂得關係的底層邏輯時,
彼此相處就算不會是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
至少也不會搞成相愛相x的恐怖故事才是。
延伸閱讀: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