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一句話滿有感觸,
叫做「慢慢來,比較快」。

 

所謂的「慢慢來,比較快」在這邊的意思是:
經由數據和理解做出充分覺察後再採取行動,避免不必要的調整,進而提升產品和營運品質。

 

以我自己來講,
有時候追營收追久了,
常會被短期波動影響,
甚至病態到到以「小時」為單位作反應。

 

可能早上進公司看到營收不好,
就開始想是不是產品出了甚麼狀況,
是不是要趕緊丟個促銷活動來拉抬營收,
是不是昨天更新的版本有什麼問題。

 

對於某個指標的執著,
可能會使我們出現「見樹不見林」的思維盲區,
忽略營收本來就是會有波動。

 

且過於追逐短期波動我認為有個問題是,
會「把許多沒有關聯的事物認為有其關聯性」,
例如:
●昨天剛上一個和營收無關緊要的A/B測試,營收一掉就認為是這個測試有問題,立刻結束測試。
●某個UI/UI改動,營收掉就認為是這個改動有問題,立刻再改回來。

 

做上述調整當下,
其實是找不到什麼數據能夠佐證,
更有趣的是,
有時候改動,可能隔天營收就真的回來了,
使我們更加深真有其關聯性,
殊不知這只是波動而已。

 

寫到這,
我印象中有類似這樣的實驗,
實驗人員去觀察感冒患者,
小感冒其實不去看醫生也會自行痊癒,
其過程是:「無病徵」>「些微不舒服」 > 「覺得很不舒服」 > 「些微不舒服」 > 「痊癒」
也是一種波動的狀態。

 

人們通常會在「覺得很不舒服」的時候去看醫生,
這時候醫生就會開些感冒藥,
實驗人員去觀察那些在「覺得很不舒服」的時候看醫生拿感冒藥的人對比不去看醫生的人,
發現他們痊癒的時間其實差不多,
但哪些領了感冒藥的人,
會覺得是因為感冒藥的關係幫助他們更快痊癒。

 

這就跟上面例子提到的A/B測試和UI/UX改動一樣,
即使不取消測試、不改回UI/UX,
營收還是會恢復,
但因為做了這些事情,
因此就認定這些改動影響了營收,
等於是把沒有關聯的事物硬綁在一塊,
這就追逐短期波動最容易進入的盲區 - 太快做反應。

 

想克服這件事情我認爲也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這等於要你的理性和非理性去打架,
如果對短期數據非常焦慮的話,
往往非理性是會戰勝理性思維。

 

所以「慢慢來,比較快」是種思維,更是種做事的方式,
當遇到一件事情時,
先不要相信自己當下第一直覺的反應,
而是先看看有沒有數據去驗證是否兩者相關聯,
或是找其他人一起討論,聽聽他們的建議,
都能幫助自己達到「見樹也見林」的狀態。

 

營運雖然是一種干預,
但有時候,選擇不干預也是一種策略。

 

以上是我最近的一點心得,分享給你。

 

題外話,我有與這篇心得相似但講述重點不同的文章,
叫做「營運小教室第24堂:從代償現象看KPI」,
有興趣可以再看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營運小教室第24堂:從代償現象看KPI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檸檬果糖 的頭像
    檸檬果糖

    玩遊戲不難 ● 做營運好難

    檸檬果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