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昨天的遊戲資訊分享,
提到飛鳥和浮士德上現在宅知道分享台灣遊戲業界鬼故事,
影片後半段主要在分享應徵遊戲產業這塊,
浮士德提到行銷人員在遊戲業是相對吃香,
不用面試都會有人來找,
看到這邊時,
我想帶出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台灣遊戲營運越來越停滯不前」
停滯的點主要有兩個:
#代理商沒話語權
#上市失敗的遊戲太多
我個別簡單解釋一下:
#代理商沒話語權
不管是代理商還是原廠附屬的台灣分公司,
很常遇到對方就是不把代理商當作合作夥伴看待,
什麼遊戲校調、活動建議、轉蛋機率、數據後台,
可能摸都摸不到、鳥都不鳥,
寄出去的信件和 PPT 只是石沉大海,
基本上對方只是要你簡單做個新品測試、客訴確認和市場資訊收集,
就營運上很難進一步深入挖掘。
以營運來說,如果分成產品營運、活動營運、用戶營運、數據營運來看:
▌產品營運:完全依賴開發商,代理商或分公司只有提案的份,提了也不見得會做,一來缺乏數據佐證、難以說服,二來遊戲現在都是全球營運,不會特別為了台灣做什麼特別版出來。
▌活動營運:跟上面遇到的狀況一樣,但可能比產品營運有更多發力空間,但因為非特別版的關係,通常原廠已經會把上市前所有營運活動都提完了,也沒打算跟代理商確認,只是盡同步的義務。
因此,這部分最大的比重可能只剩「社群活動操作」 - 也就是粉絲團小編,辦辦抽獎、POPO文,成就感真的不高。
▌用戶營運:這塊代理商主要側重在EDM、簡訊發送,也包含社群經營,能做的相對多,成就感因公司而異,如果公司有重視、也有相對的工具和數據追蹤,那還有蠻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但如果公司不重視,這塊就比較雞肋,能影響人數和營收的機會也不高。更別提搭建用戶旅程,這塊多數遊戲公司沒在做,主要旅程還是做在遊戲內,屬於產品營運。
▌數據營運:絕大部分的遊戲營運數據都會在開發商手中,通常開發商會開一個後臺供代理商查詢,數據詳不詳細因開發商而異,有些甚至還能看到一些簡易的分析,例如留存率。而極端點就是開發商根本不願意提供遊戲數據,把代理商當賊在防,搞得明明是某款遊戲的PM,但卻人數營收都看不到,如果真的要看數據,就是提需求上去請開發商撈,願不願意是一回事,有時候提個需求還要提早一到兩週申請,等他們給數據時,可能那份數據已經失去時效性。
#上市失敗的遊戲太多
台灣每個月起碼上數十款手遊,
真的能到上市成功的屈指可數,
然後能撐過首月、好歹活過一年半載的可能再刷掉大半。
因此就像浮士德說的,為什麼遊戲行銷相對好找工作?
因為全部的工作都卡在上市階段,
即使上市後,
最大的產品營銷操作可能也都只是持續買量而已,
營運能夠介入的階段都集中在上市前半段。
前半段能做什麼?
產品測試、粉絲團小編,
比較好的可能能碰到活動建議、產品校調,
但就如前面說的,
如果開發商當你是空氣,
基本上這些也碰不到、碰不全、碰不深。
在遊戲產品生命週期過短情況下,
很多人做遊戲企劃、遊戲營運到後來會很灰心,
因為搞到最後很像在做打雜的,
對於工作技能的提升與職場的升遷看不到希望和未來,
如果已經麻痺或是本來就胸無大志者,
可能會覺得這是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
但如果對自己技能或是未來職涯有企圖心的,
早早選擇跳去成人、博弈遊戲,
甚至是其他產業的營運都是能理解的。
上述這些我在舊文「#營運的現況與挑戰」有更詳細的說明與解法,
最後,浮士德在影片內提到的:建議作商務和行銷,為什麼?
因為前者就是想辦法找到會中的產品;後者就是想辦法把產品推到消費者面前,
以台灣目前代理遊戲結構來看,
這兩份工作最重要、升遷機會也相對高。
我以前有分享過,
約七八年前我面試幾間手遊公司,
一進去 HR 直接問我會不會上架雙平台 APP,
我那時候說沒這方面經驗,
我連產品主管都沒面試到直接被請走;
另一間手遊老闆,
頭頭是道談論著怎麼在市場上找會中的遊戲,
這邊挖、那邊找,
對於遊戲營運是絕口不提。
但殊不知他們的職缺全都是開「營運經理」,
然後職缺內容都寫要擅長遊戲營運,
但很明顯面試時根本沒人在乎,
只 care 會不會選品、會不會上架。
雖然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但就現在市場狀況來看,
我也不覺得遊戲營運有變得多樂觀,
我認為這才是台灣遊戲業或遊戲營運真正面臨到的「鬼故事」。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營運是好工作但要找對產品和公司
延伸閱讀:
●營運的現況與挑戰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