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上集回顧<

昨晚看了丁特對於《統椅之戰》的分析,
我洗澡時突然想到,
不管是黑粉、紅粉還是路過的吃瓜群眾,
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那麼成功的工商,
甚至丁特還說找其他實況主都很難玩成這樣的效果,
那細思極恐的地方就來了:
連這樣大家認為成功的工商都沒對遊戲帶來「顯著」效益下,其他那種小打小鬧的實況工商,又怎能指望幫遊戲的下載或營收帶來成效?

 

所以找實況主工商我認為現在有點倒果為因,
因為遊戲廠商常會把這筆預算歸類在「口碑行銷」內,
但坦白說,歸類到廣告預算可能更貼切。

 

回推一下實況的生態鏈,
遊戲實況主的經營主要是他在玩他自己喜歡的遊戲或是時下最夯、新推出的遊戲來累積粉絲和聲量,
所以撇除實況主個人特質不談,
主要還是在於產品具有特色與可玩性
像是先前的《Among Us》為什麼能夠從國外紅到台灣?
就是少數TOP實況主先發現,玩了之後發現有趣而且粉絲也愛看,
然後趣味的內容開始擴散到其他實況主自發性開播。

 

等到你知道這款遊戲時,
通常是因為你發現關注的實況主或是一堆實況主都在開播、好像到處都聽得到大家在討論這款遊戲,
然後引發你的好奇心下載跟風,發現真得好玩,再繼續擴散出去....
《糖豆人》、《Minecraft》和最近的《Final Fantasy XIV》都類似這樣,
這才叫做口碑行銷。

 

而遊戲廠商付錢請實況主開播則剛好「逆著來」,
第一、遊戲不見得很有趣,或是說獨特性不夠
第二、受限於預算,能請的實況主有限,口碑行銷是開播的實況主會越來越多
第三、呈上,預算關係播的時間、天數全都受限,通常就一次性合作,效益很容易就出現斷點
第四、大家都知道這是在工商,觀眾知道,其他實況主也知道,不太會跟風

綜觀上述,
再跟「口碑行銷」比對下,
自然會發現差別很大,
廠商以為在做口碑,但充其量只是在買實況主本身的流量而已 (而且還要扣觸及率),因此很難達到擴散效果。

 

我看有篇文章提到,找KOL目的有三點:
1. 創造聲量或話題
2. 打造品牌/商品的好感度
3. 導引流量

坦白說,前面2點很難做到,通常能做到第3點「導引流量」就很了不起了,
以這次的《統椅之戰》來看,
很顯然做到第1點,但為什麼對遊戲沒效?

因為這個聲量與話題並非來自遊戲本身,而是在統神和toyz身上,
簡單說你會看他們互噴、你會看丁特、館長做事件分析,
但你就是不會想去下載遊戲來玩,
因為遊戲只是起頭,爆炸已跟遊戲無關。

 

這件事情其實也能延伸討論到找Youtuber作內容行銷這件事情上,
今天你找網紅工商,大概率就是買到他的流量而已,
如果內容真的超讚,觀看率超高,可能這些流量也不會反映到遊戲內,
就跟當年郭書瑤的「殺~很~大~」一樣,捧紅了瑤瑤,但遊戲呢?沒人在乎,因為大家關注的點根本不在遊戲上。

 

最後總結一下,
《統椅之戰》從數據上來看,
對下載或營收都沒有顯著幫助,
營收的上升我認為主要還是在於改版的推出,

至於對品牌或IP知名度有沒有幫助,
應該有,但成效更難推估,畢竟天涯明月刀本身已經有蠻大的知名度了。

 

以上就是我這起事件後續的反思與想法,
就分享給大家一起討論,週末愉快!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商業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檸檬果糖 的頭像
    檸檬果糖

    玩遊戲不難 ● 做營運好難

    檸檬果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