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因緣際會去北商跟同學分享職場經驗,
其中我最想分享的無非兩個字:「#選擇」。
分享中我把「選擇」分為三個重點:
▌選擇比努力重要
我最常舉例的就是「同樣都做營運工作,在出版業和在數位媒體業,薪資發展空間是天差地別」,
這邊完全沒有貶低出版業的意思,
只是想表達有些事情儘管再努力也沒有太大意義,
因為那不是你的能力問題,而是整個產業的天花板就在那。
因此,
選擇的賽道對了,努力就變成加速器,但方向錯了,再努力也只是更快走歪。
選擇能決定你努力的價值,
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是盲目拚,
而是會先想清楚「要往哪裡走」。
這時候最常問的就是「#我要怎麼知道選擇是對的?」
我都會回答「我也不知道,所以得快速試錯。」
給每份工作半年的時間試錯,
這段期間要盡力去體驗嘗試,
如果錯了,
內心肯定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
這時候就要果斷的換工作,
該換產業就換產業、該換職業就換職業、該充實技能就去學,
總之,不要得過且過。
▌現在的你是過去所有選擇的總和
現在的我們,
不是因為某一次大決定而造就了現在的人生,
而是過去到現在每一次小小的選擇堆疊出今天的模樣。
我們選擇相信什麼、面對什麼、逃避什麼,
最後這些都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如果很滿意現在的自己,
那很好,就繼續保持下去,未來「或許」也會讓自己滿意;
如果不滿意現在的自己,
那就開始要針對往後的選擇,做出更仔細的判斷與取捨。
愛因斯坦說過:「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如果既不滿意現在的自己、又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
那就別指望未來能往自己期待的方向靠攏。
▌別讓自己選擇越來越少
這點是 acho 前面兩點,
當我們停止成長、只圖安穩、習慣被安排時,
其實就是在默默放棄「選擇權」。
最糟的情況就是隨著年齡、資歷的增長下,
我們的選擇反而越來越少,最後是「#沒得選擇」。
當走到這步時,
後續就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重拾選擇,
而且還不見得有這機會。
因此,
讓自己保持彈性與學習能力,
才能在未來依然有得選,而不是只能接受。
================
隨時關注我的粉絲團,
不定時提供遊戲資訊與心得。
https://www.facebook.com/9i543/